無標題文件
 
">
2010閱讀推廣...
2009悅讀101
2008年兒童戲...
2008全國國民...
2008新移民在...
2008新移民子女在地文化與在地生活體驗營
2008高層次思...
2008蘇格拉底...
2007年一張有...
2007年台灣的...
2007年台灣狂...
2006年焦點三...
2008新移民在地文化與在地生活體驗營_2008新移民子女在地文化與在地生活體驗營
‧課程內容 ‧活動花絮 ‧成果發表 ‧學員心得 ‧志工心得  
無標題文件

志工心得僅供此次參予活動的志工心得留言,如有其他問題請在留言版留言。
關於行政、版權或是活動接洽之事務,請自行寄信ylstoryteller@yahoo.com.tw
如留言不當,會將其刪除,本網站皆不會擅自編輯或更改!

版上共有 5 則心得,每頁顯示 10 則心得
Pages:[1]
陳右柏 Says:
2008/10/28 at 10:52 pm
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 實習生 陳右柏
8/6號 第三梯 北港行
「新移民子女」在地文化及在地生活體驗營的活動,是由財團法人豐泰文教基金會所主辦,並贊助故事人經費去實行,對象主要是新移民之子女,也就是外籍配偶的小孩等民眾,我們早上到了北港參觀了許多的景點,早期全省三大牛墟的其中之ㄧ,北港牛墟,位於北港溪畔,在國曆每月的3、6、9日一大清早開市,中午收市,早期為牛隻的交易空間場所,現在已經好少有牛隻的買賣了,而是民眾擺攤閒逛的大市集,販賣雜貨的據點所在,要撿便宜到那邊就對了,整個市場相當熱鬧,我們陪同小朋友逛牛墟,並有導覽解說員在前面講解,之後參觀麻油工廠,用傳統壓榨的工法製作麻油,然後到振興戲院參觀,其屬於巴洛克式的建築風格,有五十幾年的歷史了,現以保存當初戲院舊有原貌,在二樓還保有電影放映孔,讓小朋友感受以前放電影的感受,而我們在這裡舉行了一個捏麵人的活動,小朋友在此休息並學習傳統捏麵人的技巧與遊戲,之後參觀北港老街,最後到朝天宮裡面參訪,導覽員解說了兩座石獅子的由來,朝天宮的基本建築架構、十八羅漢的故事、孝子釘的由來等等,小朋友們雖然走的很累,但還是很有耐心的聽完解說,而在中午用餐之後,有一個小小的Q&A的活動,目的是要讓小朋友知道今天去了哪幾個地方,有了多少的收穫等等,例如北港報馬仔的來由、朝天宮以前的名字叫什麼、北港觀光大橋橫跨哪兩個縣市等等,而在下午回到了故事館,做導覽解說與故事撰寫以及毛巾偶的創作,而我則是負責拍照與協助活動的部份,一整天的活動從早上9:00到下午16:30的時間,一整天照顧著他們,並與他們互動下來,讓我拍了不少好照片,但也在最後有種依依不捨的感覺,雖然辛苦但卻從中學習到許多,相當值得。

在整體活動下來,以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在活動的流程方面,大致上安排得體,但在導覽員的解說上有一點覺得質疑,有待進步與思考,因為對象都是些小朋友或是外籍的媽媽們,講解的太深奧他們可能會聽不懂,一下子給了太多無法消化也不是好事,但有些重點的部份不說又不行,而在振興戲院的時候,大家沉溺在捏麵人製作時的開心,使得振興戲院的導覽幾乎沒有講到什麼,就一直趕著要往朝天宮的方向了,在透過活動過後的討論過程,可以了解到活動如何安排,以及如何控制活動的過程,會發生一些小小的因素也要考慮進去,才能讓一個活動的效率達到最好的效果,這些都是我還要學習並加強的地方。而在下午回到故事館之後,我們有準備一些小問題要給學員們寫,但由於是新移民的身分,媽媽們有些字不會看也看不懂,因此我們就要從旁協助,說給他們了解,讓他們勾選答案,來補強不足的地方,而小朋友在回答問題時或是撰寫自己的故事時,我會與他們聊天給予他們一些靈感,讓他們能夠放鬆點,不時來個特寫照舒緩情緒,我想這樣做對他們是好的,也替活動增添輕鬆的氣氛,而不是死死的,而活動中有哪裡不好的地方,也將會做討論與改進,畢竟,學習是永無止盡的。
8/20第四梯 北港行
這次參予的新移民夏令營活動與第三梯的角色較為不同,這次我是工作人員之ㄧ,帶領A小隊的小隊長,對活動的流程與小朋友的安全方面要多加留意,屬於身在其中參予,與上次的第三者角度有些不同,也因為能親自參予的關係讓我更能了解活動的目的以及一些優缺點等需注意的事項。
而隨車人員,需負責接送學員、帶領活動、確認學員的用餐狀況(是否有人吃素)、以及注意學員的安全以及規矩、並協助活動的進行,將手冊做導讀以及分享,第四梯次與第三梯次的活動內容大致上相同,早上先到北港參觀,下午回到故事館,做一趟在地之旅的體驗活動。由於A小隊有行動不便的小朋友,他的雙腳因為某些原因無法自行行走,因此他帶了搖搖車來,代替他的雙腳,但遇到有些像門檻或階梯、樓梯的部份,就沒辦法通過,於是我便背著他跟著大家參觀,將他抱在我的肩膀上,雖然一整個早上下來相當辛苦,但也讓這個小朋友記住了我,對我這個大哥哥印象深刻,如果大家走太快了他的速度滑不上,我就拉著他的小手,幫他滑動他的小車,其實他是一個相當帥氣又可愛的小男生,在中午吃飯的時候他還很好玩的問我說:哥哥你為什麼要一直跟著我?我就跟他說:因為我愛你阿,喜歡跟你做朋友。逗他開心,而經過這些體驗,我覺得一個活動的內容固然重要,但因為對象是小朋友,給他太多的養分他不一定吸收的了,至少也會有些讓他印象深刻的事情,而在帶領活動的大哥哥們或許就有這個功效,他會記住我對他的好,雖然行動不變,但仍是快樂的且聰明的,也能使他願意去學習,達到活動的目的,在參觀朝天宮的時候,許士能老師介紹了很多,我印象深刻的是千里眼以及順風耳、十八羅漢有兩位是中國人、孝子釘的由來以及雕刻的對聯工法,而這些也是小朋友聽的最深動的部份,互動最好的地方,下午則是回到故事館,學習故事寫作以及毛巾偶的製作,並做館舍導覽讓他們認識故事館這個地方,整個行程下來還算良好,效果不錯,但還是有些小朋友相當好動,難以控制,在學員年齡的安排上,還需要有討論的空間,而第四梯次也是最後一次的新移民夏令營的活動,之後也將會有檢討與建議、改進的部份做討論,使能在有限的資源下做到最好,達到活動的目的以及宗旨。

檢討與建議部分:
這篇主要是整理活動後檢討會的一些討論事項與心得分享:新移民夏令營的活動目的在於讓參與者體驗台灣的在地文化與生活體驗,讓他們能產生認同感,而不會對台灣這麼陌生,通常這些外籍配偶是很少有時間能這樣出門的,因此透過活動能讓他們更加了解台灣的在地文化,藉由讓小朋友學習的目的,陪同的媽媽也能透過親子學習、教育而學到更多,而活動的年齡層亦是討論的重點,在四個梯次的活動下來,我們發現其實部份小孩的能力或許都還比台灣小孩來的好,是很聰明的,在兩種不同文化的陶冶下他們看事情的角度比較廣,真正需要學習的則是媽媽們,他們也不認識台灣的文字,當我們活動最後會讓他們填寫回饋表,媽媽們會因為不會寫而覺得不好意思、尷尬,反而造成反效果,因此在活動的內容以及對象上尚有討論的空間,需將資源做適當的分配,豐泰文教基金會主要是會頒發給清寒學生或是學校的獎助學金,人員名單部分也是豐泰給我們的,而活動下來成效時好時壞,有些是真正需要幫助的,有些卻還會吵著說要吃麥當勞,因此也讓我們思考人員的安排與資源的問題,也將會在最後與豐泰報告中討論並提出。另外,在工作團隊方面,由於人力不夠,明顯不足,整個夏令營的活動四梯走完了,才開了這一次的檢討會,是不好的,因在每次活動結束後檢討活動內容,方便改進不足的地方,而行前會一方面也可以頻繁一些,多確認幾次才能保障活動的順利進行,而不是只是有能力的人或主導人在做在安排而已,而就我的觀點來看,故事人目前在人力以及人才方面相當缺乏,缺少一個有系統的工作團隊,像是可以簡單的分成場地調查組、出納組、活動組等,每人皆有負責的部份,做資源的分工,但故事人的人力多半來自於志工媽媽,有些像行政或是電腦部份的能力是缺乏的,因此像上述的分工,就演變成是一至三個角色去做去完成而已,專業度不夠,所以未來的工作團隊需要趕緊編制出來,也是目前重要的課題,在有限的資源下要承辦一個活動真的是相當不容易,這四梯當中我參予了第三與第四梯次,也看見了每個工作人員,包括故事人協會的人員以及故事館的人員等,都相當的辛苦,由在地做起真的是相當不容易,也需要時間調適與進步,在檢討會中也覺得大家真的很辛苦也很厲害,或許運氣也是很重要的,因為我們還是成功了完成了四個梯次的活動,當初最擔心的是報名人數的問題,卻也都做的不錯,也都有照著活動的安排在進行,真是相當辛苦也不容易,因此,我相信故事人是相當有內涵有能力的,需要的是更多人才的加入以及磨合,我們都有一顆對在地熱忱的心,故事人也將會慢慢做出屬於自己的格調與文化,就待我們一同見證。
而在活動安排上,有一些小缺失也被提出來討論,像是早上遊覽車接送學員的問題,除了行前的通知,當天也需要在快到下一個目的地之前,打給學員確認是否已經到了指定的地點集合,才不會出現接不到人或一直等人的情況,若有學員因臨時有事或身體病痛等也能事先知情,遊覽車也就不用去接,直接就到下一個地點就好,節省時間與成本;在活動內中上,安排的時間與課程可以稍作修改,像是北港朝天宮的導覽,許士能老師是個專業的導覽員,但對新移民來說給的養分或許太多,無法完全吸收,因此應減少太過深入的解說,講解一些基本的像是千里眼及順風耳的故事、孝子丁的由來、北港朝天宮的歷史、雕刻對聯的部份等等,讓人印象深刻的部份,少了深入的解說便能將時間挪出,有時間讓學員休息或是認識彼此,也是討論的重點之一,因為在活動的安排進行上都太過急促,一開始的初衷是覺得他們難得可以出來,所以就盡量的給予我們所能給的資源,但卻也有些反效果,學員們可能會因為太累而不想聽或體力不支等等,這些都是有待改善與討論的,而在回饋單的部份,由於媽媽們不識字,小朋友有些也不善於表達,但有些確能很快的就完成,造成時間難以掌控,學員程度不一,因此討論能改為互動方式進行,因為其實最後的回饋與問卷是相當重要的,能藉由此得知他們今天所學的所看到的有多少,並能加深他們的印象,這部份的時間也應該要多一些,而所謂互動方式是指由主持人主持,用說的方式讓大家投票表決等等,或是用錄影的方式,但也因缺乏剪輯影片的人員,這些都有待討論,這也就牽涉到會後檢討會的部份,若能在每一次的活動後都能討論的話,或許就能在下一次的部份改進,而知道成效如何,因此,在整個討論下來,我覺得工作團隊是相當重要的,行前與後的討論也相當重要,而故事人最大的資產就是有這些熱心幫助在地文化與在地文學的志工媽媽與故事人協會的姐姐們,我相信透過一次一次的活動與經驗的累積,故事人將會越來越好。
而在整體而言,館舍的經營真的是相當的不容易,其實現在故事館正式蓬勃發展,萌生的階段,有別於一般歷史悠久的館舍,而我覺得,現在的故事館與整個的工作團隊,雖然沒有很標準化的分工等,但大家都很努力,因此我覺得現在的我們將是最快樂的階段,雖然辛苦,但也覺得值得,從這四梯的活動下來就可看出,資源雖然不足,但我們仍是把活動舉行的可圈可點,表示大家都相當盡力,再做同一件事情,我相信故事館未來會越來越棒,營造出更棒的故事平台,以及在地故事創作等分享,舉行活動也將越來越純熟,讓每個人都帶著笑容回到屬於自己的地方。
陳瑩真 Says:
2008/10/28 at 10:50 pm
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 實習生 陳瑩真
7/16
今天雲林故事館舉辦「新移民子女」夏令營活動,上午九點多,從雲林縣各地方的新移民小朋友來到故事館,館舍人員和志工媽媽們很熱情歡迎他們。今天是第一梯次的,總共有十六位小朋友參加,一開始先是館舍導覽,分成兩組。之後是說故事時間,是「安安的故事」,故事描述一位小女孩問起她媽媽以前小時後的情形,媽媽原本能在公學校(現在的國民小學)讀書,可是卻感染虐疾、差點死掉,幸好在阿嬤的照顧下逐漸好轉。可是媽媽讀書的進度已經跟不上學校了,所以阿嬤買了三隻小豬給媽媽養。故事內容是在描述媽媽對三頭豬所付出的辛勞、努力,視牠們為家人,結果後來被阿嬤賣掉了,阿嬤買了戒指給媽媽,但是媽媽寧可要豬也不要戒指。這個故事給人很大的啟示,從這故事中,志工媽媽們也介紹到古早的東西、像是葫蘆瓢、扁擔、植物等等,讓小朋友了解台灣古早用具。
聽完故事後,讓小朋友畫圖說故事,小朋友利用圖畫紙畫出自己的故事,在用文字簡單的描述故事內容。有些小朋友不善於畫圖跟寫字,因此花了很久的時間才做完。做完後便到書齋,教小朋友做毛巾偶,這次是做豬的造型,很可愛、還可以拿來當頭巾呢!
吃過午飯後,我們到隔壁的雲林縣布袋戲館參觀,讓小朋友了解傳統技藝。我也趁這個機會參觀布袋戲館,布袋戲以前是虎尾郡役所,主要為警察局辦公廳,所以也有關犯人的地方。目前只有一位小姐管理整棟,因此人員方面明顯不足;雖然在入口處有整棟建築物的平面導覽圖,但不知道是否是因為人力不足、或是經費不夠,有些地方不能參觀。像是監獄這部份,明明導覽圖有介紹,卻不對外開放,有點可惜。基本上,布袋戲館整棟重新整修過,因此在內部是「完全新的」,只有外牆跟一些地方還保留當時後的樣貌。看到這裡我想起以前課堂上所學的「保持原貌」、「最小的介入」、「使用可逆性材質」等,在布袋戲館裡都看不太到了,或許這跟台灣的修復風氣有關吧,台灣沒有很注重「保存」技術,似乎比較喜歡「整修」,尤其是整棟翻新,除了外觀能大略看到原貌,內部就完全不同了。希望監獄部份能早日開放給民眾參觀,不然蠻可惜的;文化處也應該增加人員數,重新規劃好布袋戲館,讓舊建築再利用能完全發揮。
下午到莿桐鄉的喜願工坊參觀,小朋友個各都很興奮,因為能做屬於自己的麵包,我拿著相機幫小朋友拍照。我也做了一個愛心型的麵包,原本看似小小的一團,經過發酵、烘烤後,變成很大團麵包。小朋友都認不出自己做的是哪一個,喜願工坊的負責人施先生還送我們每人一袋麵包,有些小朋友忍不住麵包的香味,一拿到便開始吃起來呢。
經過這次的參訪,終於了解為什麼雲林故事人協會會選擇喜願當作在地文化的景點,因為在這過程中,小朋友都跟麵團一樣,雖然身上有不同國家的血液,但都是在台灣出身的;在麵包的揉捏過程裡,不就跟我們人一樣,從出生到死亡,都會遇到許多考驗嗎?麵包從揉捏、醒麵、到烘焙,是一道不可逆的過程,跟人的一生很相似,永遠不可能走回頭路。捏塑的形狀,受到溫度、水分、成分比例等影響,於烘焙後,會變大或變形,無法如同原先心理所預期的結果,有些已經變得找不出來自己做的麵包,我們必學習接受、學習面對改變的挑戰。
而人也是同樣的道理,畢竟人生不可能從來,因此從小要有良好的教導,如同這些新移民的小朋友,不只是新移民的小朋友,任何小孩都一樣。所以這就是故事館為什麼選擇來喜願工坊參觀的原因,想要表達那種精神文化。
我有詢問家長覺得導覽手冊做得如何?可惜他們沒有拿到手冊,好像只有小朋友才有吧。不過小朋友蠻喜歡手冊的樣子,因為裡面有注音,不怕看不懂字,而且裡面設計的Q & A 蠻受歡迎的,小朋友都爭相搶答呢!
關於這次的活動,我個人覺得蠻成功的,只是在時間控管方面需要注意,早上六點出發,繞雲林縣各地的小學接送小朋友,可能容易遇上尖峰時刻而塞車,延誤時間。小朋友故事創作方面,時間可能要久一點,有些小孩子在畫圖寫作方面並非拿手,因此需要長時間讓他們完成。以上是這次活動的心得與檢討。
林宏儒 Says:
2008/10/28 at 10:49 pm
虎尾科技大學 隨車及帶隊小隊長:林宏儒
  參加了這次新移民的營隊,我覺得很陌生,因為之前辦的營隊都是在定點等學員來報到,而不是去接他們,而且活動都是團隊裡面的人負責,幾乎都不會跟外面的單位接洽,只有在故事人那次是第一次嘗試,還有辦過的營隊裡學員幾乎都是小朋友,也是只有在故事人辦的營隊是親子,所以這次的新移民算是一個不同的經驗,也因為這樣讓我學到了蠻多東西。
另外,也發現這次的營隊裡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1.第一梯的司機態度不好,而且沒有熟知路線,不過這應該算是遊覽車公司的問題,而且後面幾梯的司機態度都明顯好多了。2.跟外面接洽的講師講的內容有點深,雖然都有符合主題,不過小朋友的年紀太小,可能會聽不太懂,幸好這情形只有在1.3梯次。3.這次營隊裡要給小朋友的東西太多了,而時間太少,所以整個行程顯得有點趕,或許可以考慮改成兩天的營隊。這些是我覺得比較重要需要提出來的地方。
另外我覺得有些地方是我可以去學習的,像是整個行程的安排,不但很貼切主題,還很適合親子互動,還有故事館的演戲,不但有圖片、還有實物能讓小朋友們親眼看到,這樣可以讓小朋友們了解所講的東西是什麼,不再只是想像,也讓我知道如何對小朋友講一則有趣的故事,而不只是平淡乏味的說故事,也了解接洽外面的單位需要注意的事項,還有最重要的就是如何鼓勵小朋友們上台發言,以前可能會用所謂的懲罰或開玩笑的方式,但這幾次的營隊裡我發現可以用很多種方式讓小朋友們上台發言,所以我很高興能參加這次的新移民營隊,也很謝謝你們能讓我ㄧ起參加
呂炤易 Says:
2008/10/28 at 10:49 pm
虎尾科技大學 隨車及帶隊小隊長:呂炤易
經過了四梯次的活動中,我覺得小孩都是很單純的,不過每一個梯次中,有很多家庭不是經濟貧困就是單親家庭,雖然外表上看不出來,不過看到他們寫的回饋表中就有點點的不捨,就因為家庭關係,使他們非常缺乏功課上的教導,雖然發現他們有這方面的需求,可是在我能力範圍中我還是沒辦法幫助到他們,只能祝福他們早日可以得到最需要的幫助。
首先充滿著期待與害怕的心情去接待小朋友,當全部的小朋友都接到以後,心中的害怕消失了,因為我已經拉近跟小朋友的距離了,到了故事館,每一個人拿著一條毛巾做著生平中第一隻的毛巾偶,在活動中我聽到了小朋友的對話,有一個小女孩說:(你坐到我的娃娃了啦,快起來啦),可見小朋友們是多麼的呵護自己的玩偶,下午的許願麵包店,以自己的雙手捏出自己喜歡的圖案,並高高興興的帶回家,在回家的途中,好像有很多小朋友想把這美味的麵包帶回家給媽媽、爸爸或是兄弟姐妹吃,讓我非常的感動。
在北港的時候只有一句話就是熱,應該沒有第二個形容詞了吧,不過以前我已經到北港N次了,對於北港的映像就是試吃,因為沒有導覽員的解說,我不知道北港中的傳奇事件,北港參觀除了帶領小朋友外,我也吸收到了很多很多北港的知識,也對北港的建築保有一些些的尊敬。
真的非常感謝雲林故事人,讓我在這次的營隊中學習到了,如何說故事、更融入小朋友、麵包的製作以及北港的特色等等。
林柏秀 Says:
2008/10/28 at 10:48 pm
★雲林故事人團隊 林柏秀的心得分享
在這次活動的過程中讓我更去思考新移民家庭需要怎樣的協助?
也重新去想到有一次有幸在雲林故事館聽到喜願麵包坊施明煌先生來到故事館和大家分享「志工服務的內涵」中提到,有時「服務」會變成「控制」,「幫助」則容易形成相對「優勢」的態度!
查了ㄧ些資料中顯示,根據教育部統計處九十六學年對國中及國小外籍配偶子女調查,外籍配偶子女的父親或母親的原生國籍以中國大陸最多,計三萬七千人左右,約占百分之三十六,其次為越南籍,再次為印尼籍。這些外籍配偶都是台灣的新移民,特別是新移民子女,雖然絕大多數從小在台灣長大,但仍有部分新移民子女有適應不良的文化差異。分析可能原因,不少民間團體認為經濟生活的現實條件不佳,以及學校同學及同儕團體不了解所產生的身分認同所致。
從文化觀點上,增加互動溝通及尊重多元文化發展,才能化解對新移民子女誤繆的刻板印象,從而讓新移民子女適應並產生文化認同。
所以這次在活動的設計上盡量從故事和體驗中讓新移民家庭能先敞開心房,提供一個彼此關懷互信的氛圍,讓新移民家庭能在過程中體驗台灣在地文化和人情味,進而培養人文素養,提升對在地文化的認同。
在四個梯次活動下來,對於”培養人文素養,提升對在地文化的認同”這個目標有了ㄧ些自我的省思,自己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對於人文素養及在地文化的部份似乎也是較少被重視的;反觀新移民子女本應有著文化上的雙重優勢,因為他們既能熟悉母親的語言與文化,又承接父親的社會文化,原本可以成為兩個文化溝通的最佳橋樑。但是卻因為部分國人的自覺優越感,讓這些子女在夫家的保護之下形成不認同母親的國家,甚至進而不認同母親的情形。所以新移民女性子女就學產生的適應不良等問題,其反應的可能是整體教育、社會環境對弱勢者的不友善,而非其人口素質的低落。
在活動對象及年齡設計上,這次是以新移民家庭及其子女共度ㄧ天的行程來設計,有時有些難同時兼顧到孩子及大人的需求,也許下次可以參考吳天泰先生(1993)根據皮亞傑的理論,依據年齡將人在學習認識文化的過程劃分為四個階段(如下解釋)分別來設計新移民子女或家庭與ㄧ般學童及家庭一起體驗多元文化的活動,並透過學校的配合協助及推廣較能解決交通或家庭限制外出的疑慮:
(1)平均3~8歲,此時的學童可意識到文化的不同。
(2)平均8~10歲可瞭解到不同文化的習俗,以及人類平等之觀念。
(3)平均11~14歲,可瞭解不同文化之邏輯,透過人類學、社會學及歷史學之輔助,能發展理論性思考。
(4)平均15~18歲,對文化不受種族中心主義之限,願為平等而爭取。

Thomas 和Collier(1999)認為少數種族學生課業成功的三大重要指標為:
(1)學生是否得到主流語言(上課老師所使用的語言)方面的額外輔導;教師上課時,能否考慮到這些學生語言上的隔閡是否造成他們在學習上的障礙。
(2)少數種族學生家中的母語是否遭到老師、同儕的排斥。
(3)學校課程安排是否能考慮到這些學生的文化題材融入,成為課程的一部分。
針對第一項指標可以提供新移民子女課後輔導來改善;至於第二項指標必須透過提升全體學生多元文化的認知,才得以減緩;第三項指標則須以提升教師多元文化教育的知能來因應。第二、三項指標本質上即為多元文化教育的另類呈現。新移民女性由於語言障礙,雖有心督導子女課業學習,但卻總是心餘力絀,而其配偶大部分也因工作的因素沒有時間輔導孩子課業;重視新移民子女的教育,不只是基於弱勢關懷,更是我們面對臺灣人口結構改變所必須做的回應。

Bennett和Banks & Banks分別提出多元文化教育應具有的五個面向:
(1)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種運動,其目標是要達成教育機會均等,使不同群體文化的學生都能公平
地接受教育。
(2)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種課程設計途徑,將各國和國家的文化差異、歷史貢獻融入課程之中,並期望學生能從中瞭解。
(3)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種歷程,旨在培養一個瞭解文化多樣性的個體,能進而將知識發展成為具體信念、知覺和行動的人,並能在任何文化之間達到良好的溝通。
(4)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種承諾,期望能透過適切的態度、理解和社會行動技巧的發展,來對抗種族和其他文化歧視的不公平態度。
(5)多元文化教育是一個教育過程,同時是持續不斷的,因為要達成教育機會均等及歧視與偏見的消除,是要不斷的努力才可能實現的。(楊傳蓮,2000)

下面這個故事是我搜尋資料時看到的一個有趣的故事跟大家一起分享:
據猶太人的傳統,每十個家庭會聘請一位教師,教導他們關於信仰的內容並如何履踐信仰於生活中,他們稱這位教師為「拉比」;在猶太的社群中,「拉比」意謂著飽學之士,因此倍受尊重。以下是一則拉比的教導。幾位學生來找拉比,抱怨這個世界充滿了邪惡。他們請教拉比,如何才能驅逐黑暗。拉比給了他們掃帚,要他們掃除地窖中的黑暗。學生們試了,但是沒有成功。所以拉比又給他們棍子,要他們去打擊黑暗,直到它們被趕走為止。學生們又去試。當他們失敗之後,拉比要他們努力對著黑暗大叫,來嚇走黑暗。學生們還是照做,但是黑暗依舊。「那麼我們來試試這個,」拉比說到:「每個人都點一盞燈來挑戰黑暗。」學生們於是往地窖裡走。每個人都點了一盞燈。當他們環顧四周,發現黑暗已經消失無蹤。~取自Todd Outcalt 《點一盞燈》

某些新移民子女的困擾主要是缺乏來自父母的文化支持,而非父母文化之間的差異。在看待新移民子女學習困境的問題時,應當忽略文化衝突的結果,重新建構父母親雙方文化的價值性,同樣給予文化的支持與認同。在各級學校及社會全面提倡多元文化教育,將宛如一盞明燈,可以驅散種族中心主義的黑暗。
在第四梯次活動結束後送的學員回家的車上,大家開心的分享今天的點點滴滴,孩子也要求聽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我突然想問問看孩子們如果下ㄧ次還有這樣的活動,希望是怎樣的內容?有孩子說他想去海邊.有人想去同心公園,有人想去看魚,有人想去九族文化村…等;學員熱烈的回應著自己的想法,而我的腦袋則在想著,孩子需要的很簡單,但大人似乎總是想給的太複雜!文化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文化的整合絕非你死我活,而是相互學習、互相尊重。多元文化的精神,即是文化之間的相互尊重,承認「無關優劣,只是不同」。
我們原都是外來客,不管先來後到,我們承擔著共同的命運,每個人都先從對自己的文化和土地多了解ㄧ點,在時空的交錯下, 臺灣在不斷走向世界的未來,終將與更多族群及其文化相遇。大家都要練習用寬容的胸襟面對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讓他們帶來的文化豐富我們的生活和知識,讓他們及他們的後代也成為我們這塊土地的祝福。
此次的營隊活動因計劃在營隊開始前原本活動行程與基金會的認知上在溝通上有落差,而需及時做行程的變更和調整,在人力的支援上有些困難,很謝謝故事館雲科大實習生的及時支援和協助,節省了ㄧ些人事及時間的成本。
最後也很感謝豐泰文教基金會賴正三董事及夫人在百忙之中抽空一起參與第一和第三梯次的活動;以及也是住在北港的蔡西淮校長,在第三梯次的營隊期間陪伴學員度過一個愉快的早上!第四梯次時,麗菊也一起的參與了整天的活動,謝謝大家適時給予工作團隊鼓勵、建議及支持!很高興大家都盡一己之力,希望帶給台灣這塊土地ㄧ些溫暖和正向的思維!


《參考資料》
1.Outcalt, Todd。點一盞燈:靈性與智慧的世界寓言集。臺北:商周,民92。
2.楊傳蓮。「國小教師的多元文化教育素養指標初步建構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
11期(民89年12月):頁143-170。
3.潘榮吉。「多元文化社會的建造與新臺灣之子的教育」。移民政策論壇 創刊號
(民94年):頁71-84。
Pages:[1]

感謝您的參與,更感謝您的回饋!!
姓名 Name
信箱 Mail(不公開)

 
您是第